Skip to main content

父母在語言發展上 該如何幫助寶寶

29
父母在語言發展上 該如何幫助寶寶

咕咕期、牙牙學語期、語言敏感期、始語期,

父母在語言發展上該如何幫助寶寶?

 

「咕咕期」(cooing)

幼兒在1 – 3個月會處於 「咕咕期」(cooing),在五感發展初期,喉部、舌頭或口腔肌肉已經有偶發性動作,幼兒會嘗試發出元音以表達自己。他們能理解大人的語調並學習,再透過改變音調的方式來表示對環境及事情的感受。此外還會用動作,如揮動手臂吸引他人及與其他人互動。

其實嬰幼兒在發聲的同時,也會聆聽自己發出的聲音,進而激起他們發聲的慾望,形成一個正向的「聽覺回饋」,這個聽覺回饋可促使嬰幼兒更熱衷於發出聲音,為學語期準備。

所以,在這時間爸媽應該用不同的道具或公仔引導幼兒發聲,刺激孩子對語言的好奇心,慢慢累積發聲經驗,使他們逐漸掌握如何發出特定的聲音,造好發聲基礎。

 

「牙牙學語期」(babbling)

爸爸(baba)、媽媽(mama)?幼兒認得出我了嗎?其實幼兒正在建立自己的發音庫,有時候聽起來寶寶有語意的說話,卻是沒太大意思的語音。

幼兒4 – 6個月會處於「牙牙學語期」(babbling),幼兒會開始探索自己可以發出什麼聲音,嘗試控制臉部、嘴部及其他與發聲有關的肌肉,俗聲「玩聲期」,幼兒除了元音,還會發出輔音進一步與大人對話並且能夠自言自語,能喊叫也能輕語「咿咿呀呀」。

由於幼兒開始能對音調進行模仿,爸媽不能只用道具引導他開口發聲,可以開始更多地呼喚他的名字、不停地用重覆的單字或適當地使用疊字,如食物稱為「飯飯」,藉此多訓練孩子的發聲肌肉及聲調控制。

 

「寶寶敏感期」

「寶寶敏感期」?沒錯,7 – 10月是語言寶寶的語言發展敏感期,孩子除了可以發出相對明確的音節及音調外,發聲的組合亦明顯較之前的多,一些日常用字如「奶奶」、「飯飯」、「BabaMama」,有可能已經會說一兩句。

並且理解語言的能力有所提升,開始慢慢地懂得用語意認識事物。有時叫寶寶名字時能夠轉頭,他開始會把大人的說話聲音區別開來,逐漸理解成人的不同的語氣,也能夠較為聽懂他所熟悉的話語。

在這時期可以訓練寶寶的五感,跟他們多說常用字,也可以用一些教材如布書,以觸感、視覺等等加強寶寶對單字及發音的記憶。除了發音,寶寶還處於「反應發展期」,爸媽也可以用小遊戲如「Peekaboo」引導寶寶對動作做出即時反應及說出單字。

 

「始語期」

到了10個月以上,寶寶正式踏入「始語期」,通常是9 - 18個月間發生,是開展寶寶語言爆炸期發展,奠定日後語言與智力的重要基礎,幼兒在短時間內新學會有意義的單詞大量增加,平均一天就會增加45個新詞,一開始新詞的類別多以名詞為主,隨後是動詞、形容詞慢慢增加。寶寶學習到足夠的字彙後,會開始將詞句組合使用,大多以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常用字為先。

寶寶與人和環境互動增加,對於簡單禁止指令也會有反應,例如:說「不可以」、「哼」(生氣聲)寶寶會停下來,也會出現許多模仿行為,例如:咳嗽聲、說話聲。對簡單指令做出反應,例如:看到幼兒揮手時,父母會說 「掰掰」。

在這時期可以盡量與寶寶互動,鼓勵寶寶自己說話,多對寶寶給予發問,耐心聆聽。即使是一些聽不懂意思的單詞或雙詞都應努力猜想他要表達的意思,再加以互動,例如:例如:孩子想要東西時,讓孩子先說出要求,伸出手說:「俾」、「餅」或「食」,才把東西給他,也可教他說出物件的名稱。

 

立即點擊登記,分析孩子的學習情況,進行免費一對一教材體驗,還可以領取一份學前幼兒禮物!